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页 > 新闻看板 > 正文

Transl Psychiatry│研究揭示“兴趣丧失”已成为中国年轻人阈下抑郁的最核心症状

作者: 时间:2025-05-23 点击数:

Transl Psychiatry│研究揭示“兴趣丧失”已成为中国年轻人阈下抑郁的最核心症状

 

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所属的中医药与脑科学研究院(针灸研究院)陈永君团队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发表题为Network analysis of Central symptoms in Chinese Young Adults with Subthreshold Dep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网络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中国年轻阈下抑郁患者的症状网络结构,发现“兴趣丧失”(Loss of interest)为核心节点,其次为“疲劳/疲倦”(Tiredness/fatigue)和“激越”(Agitation)。这与该领域内之前报道的抑郁症患者以情绪极度低落绝望自杀念头为核心的症状明显不同。该研究是继该团队2024年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发表阈下抑郁发病机制探索研究成果后,在阈下抑郁疾病系列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博士研究生江秀敏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永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阈下抑郁是一种未达到重度抑郁症诊断标准但具有显著抑郁症状的心理状态。年轻人因学业、职场竞争和经济压力等因素成为高发群体,其发展为重度抑郁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95倍。网络分析理论可为理解症状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视角,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疾病症状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分析最核心症状,然而目前针对中国年轻阈下抑郁患者的核心症状网络研究仍属空白。

研究团队对83418-35岁的阈下抑郁患者进行了调查,采用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II)评估症状,并利用网络分析构建症状网络。关键症状关联:精力不足和注意力不集中、激越和易怒、内疚感和自我厌恶以及疲倦和失去快乐之间存在强关联。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描绘了中国年轻阈下抑郁患者的症状网络,明确了兴趣丧失的核心地位,这一成果为阈下抑郁的早期诊断、干预和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精准方向。 然而,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样本来源地区局限,未来需扩大人群验证;(2)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症状间的因果关系;(3)未结合神经影像学等客观指标。未来研究可纵向追踪症状演变,并探索阈下抑郁的核心症状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原文链接DOI : 10.1038/s41398-025-03307-5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