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我院中医针灸与神经血管研究协同创新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JCR 1区)期刊上发表文章

作者: 时间:2024-12-12 点击数:

近期,我院中医针灸与神经血管研究协同创新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JCR 1区)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hronic stress in adulthood results in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subsequent depressive-like behavior”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成年期慢性压力可能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是慢性压力所致抑郁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干预微循环的损伤可以有效的改善慢性应激所致的抑郁行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晓晨与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亚茹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姚琳教授和陈永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都在明显加大,因社会压力所导致的抑郁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多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临床常用一线药物主要针对神经系统,但表现出明显的副作用,如起效时间慢、成瘾潜力高和有致幻特性等。尽管近期研究揭示了心血管危险因素与抑郁症风险升高之间的关联,同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也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但血管损伤在抑郁症发展中的确切作用仍不清楚。


因此,本研究评价三种典型的抑郁症动物模型——慢性不可预测的轻度应激(CUMS)、慢性社会挫败应激(CSDS)和母体分离(MS),周身血管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CUMSCSDS模型的动物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此外,通过将血管功能评价指标与抑郁样行为评价指标相结合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CUMSCSDS模型中,微循环功能障碍与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进一步,本研究首次证明,血管内皮损伤的经典模型-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缺陷(eNOS +/−)小鼠是一种自发性抑郁小鼠,并且通过增强一氧化氮改善其微血管功能障碍后,这种抑郁行为也会随之消失。本研究揭示了微血管功能障碍在成年期慢性压力诱发抑郁症发作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调节微血管功能可能作为治疗抑郁症的潜在干预措施。这一发现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院  版权所有